硬盘产地WU和SU的含义-希捷无锡和苏州硬盘厂参观手记

前言:参观硬盘工厂之“难”

收到参观希捷公司分别位于无锡和苏州的两家硬盘工厂的邀请之后,笔者的心情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能够一偿迈拓时代未能实现的“夙愿”,忧的是不知从何下笔……

笔者自从业以来,一直对硬盘(驱动器)及其相关技术情有独钟,而老天也颇为眷顾,令笔者有幸在不算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先后参观了希捷(Seagate)、迈拓(Maxtor)、日立(Hitachi GST)、三星(Samsung)、西部数据(WD)乃至南方汇通(GS Magicstor)等厂商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厂,亲眼见证了生产技术的演进过程。

四年多之后的希捷无锡工厂,新的Logo所处位置并不显眼

既然生产技术的进步速度如此之快,参观硬盘工厂的文章应该不难写才对。问题在于,硬盘厂商对记者的态度是“既利用又防备”,通常不允许我们进入净室参观——笔者前后近10次的经历中,从未获得踏入“禁地”的待遇。本来能看到的就有限,还没有拍照的权利,导致有利用价值的素材少得可怜。因此,在硬盘驱动器的详细构造和生产流程都介绍过至少一遍之后,对于工厂本身,还能写些什么呢?

无锡:故地重游只为硬盘

无锡和苏州都是我国有名的旅游胜地,但周三晚上抵达无锡、周五上午离开苏州的行程意味着我们将无暇他顾。周四上午,一早出发的我们在路上小费周折之后,终于抵达位于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的希捷国际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希捷无锡工厂位于无锡新加坡工业园

希捷无锡工厂成立于1995年7月,当时面积只有约6000平方米,500多人。2002年10月下旬笔者曾来此参加新厂启动仪式,新厂的启动使无锡工厂的总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员工总数升至4000多人。在那之后,该厂又先后引入了磁头堆装配(HSA)和笔记本电脑硬盘的生产,成为希捷公司第一间同时拥有磁头装配、印刷电路板(PCB)和硬盘制造部在内的具有校园理念的生产基地,总面积已达58000平方米,拥有约12000名员工。

无锡工厂主楼大堂的布局未变,只是Logo改了(下面和希捷科技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杨建初先生合影的可不是笔者哦)

目前希捷在美国、墨西哥、马来西亚、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地设有工厂。其中美国工厂主要负责新品研发以及磁头晶圆和盘片(如迈拓收购的MMC Technology就位于加州的Milpitas)的制造,墨西哥工厂主要负责处理世界各地的返修产品,马来西亚槟城的工厂切割磁头晶圆,新加坡工厂主要负责企业级硬盘的生产,泰国工厂及中国工厂负责硬盘的组装和印刷电路板、磁头堆的制造等。作为希捷公司全球最大的硬盘驱动器生产基地,希捷无锡现在以生产台式机硬盘为主,同时包括笔记本电脑和消费电子(CE)产品硬盘,发送给全球的消费者。

大堂(上)、厂房(左下)和工厂外铭牌(右下)的希捷Logo,看出区别了吗?注意“Seagate”右侧的弧线组——公司内部使用的是4条,对外时则为5条

进步:无锡接班新加坡


希捷科技中国区总经理杨建初先生亲临无锡,与希捷中国区运营副总裁兼总经理庄镜发先生全程陪同记者参观,这使得我们在用自己的眼睛搜寻的同时,也能及时听到两位高管对不解之处的回答。

希捷无锡工厂生产的第一块硬盘——金牌(Medalist)系列的545XE

在无锡工厂主楼的大堂里,照例摆放着一些工厂历史上生产的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产品。个人感觉比较有趣的包括:希捷无锡工厂1995年建成后生产的第一块硬盘Medalist 545XE、1998年7月生产的第1000万块硬盘,以及“官方身份”为Barracuda 7200.7的Barracuda Ⅵ。

底座之上、高光之下的就是无锡工厂生产的第1000万块硬盘(点击查看大图)

在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希捷无锡工厂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前希捷总是先在新加坡生产新产品,达到稳定状态后再拿到中国来生产,而随着技术人员的成熟,现在已经可以直接从美国接过新产品的生产任务了。

学问:硬盘测试和出厂日期

其实,测试设备的效率也对硬盘工厂的产能有很大的影响。硬盘驱动器在出厂前要经过全面严格的测试,一块160GB的硬盘都要测试40~50个小时,比前面的组装流程要长得多。

希捷无锡工厂的硬盘驱动器测试环节,箭头所指处为生产测试系统的测试模块

因此,硬盘工厂一般都采用Xyratex公司提供的生产测试系统(Production Test Systems),这是一种看起来有些类似磁带库的设备,硬盘驱动器测试单元密密麻麻地安置在两面相对而立的模块总成上,机械手在其间来回穿梭,向测试单元中放入将被测试的硬盘驱动器,或者把已经完成的取出。一套生产测试系统可以同时测试成百上千块硬盘驱动器。

生产测试系统中的机械手抓取硬盘驱动器(非希捷制造,仅供参考)

机械手将待测硬盘驱动器(同上)送入测试单元

苏州:从迈拓到希捷的变迁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午饭后,庄、杨二位先生与我们一行人奔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迈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原迈拓的苏州工厂就在这里。

迈拓留下的苏州工厂奠基纪念,很好地诠释了“物是人非”

迈拓于2003年3月17日开始动工建设苏州工厂,工程于2004年2月完工。进行了9个月的生产之后,2005年5月17日举行开业典礼,迈拓的OEM和渠道客户应邀参观,主流IT媒体则未获如此待遇。随后希捷斥资19亿美元收购迈拓,终使笔者一行有了这么一个机会。

厂房外Maxtor的标志依然醒目,蓝色的风格曾经那么熟悉

希捷与迈拓的整合在2010年5月19日完成,之后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苏州工厂就完全开始生产希捷品牌的硬盘——包括全部台式机和消费电子类产品。不过“名分”上的转变可没有这么快,一直到20011年上半年,“希捷国际科技(苏州)”的名字还只能在内部使用,苏州工厂的厂房乃至前台仍沿用原迈拓的标志,对此庄镜发先生解释说,由于当时的工厂是由迈拓注册的,现在要统一形象,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以及行政流程,所以不会太快,预计要到2007年下半年才会调整完毕。

前台仍然是“Maxtor”

迈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林盛桐先生带领记者一行参观了苏州工厂。苏州工厂总面积76000平方米,员工人数约5000人,将来会与无锡大致相同。两相比较,苏州工厂的空间显然要宽松得多(目前大约是3:1),我们在参观中也确实感到这座两层建筑的层高更高,内部布置更为自如。由于苏州工厂已经切换成与希捷工厂同样的系统,笔者戏称二者是“户型和装修不同,但家具一样”。不过,希捷还是部分继承了迈拓的旧设备,让苏州工厂主要生产单碟容量160GB以下的产品,由此减少的采购订单甚至导致其生产及测试设备供应商Xyratex在2006年第四季度的相关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以上。当然,随着苏州工厂也转向垂直记录产品的生产,Xyratex的噩梦有望终止。

迈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林盛桐先生介绍工厂概况

庄镜发表示,无锡和苏州拥有较便捷的物流体系,无论是希捷出产的成品还是采集进来的原材料,良好的物流可以保证更高效的管理和运营。而且当地的政府也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本地的人力资源条件,希捷认为这里是最理想的设厂地点。由于两家工厂相距很近,交通便利,业务上可以互为依靠。

苏州工厂的硬盘陈列处也以迈拓为主

具体来说,成立较晚的苏州工厂目前是“地广人稀”,远没有接近饱和,目前希捷的想法是先让无锡工厂在产能上尽量饱和,而且笔记本电脑用的2.5英寸硬盘将全部由无锡工厂制造(早些时候还有少数在新加坡,现在应该已经转移过来了),苏州工厂则会依情况逐步扩大产能。1.8英寸硬盘中国和泰国都会生产,但无锡要晚于泰国。

苏州工厂生产的第一块硬盘是薄型设计(17.5mm)的DiamondMax Plus 8,内部代号Apollo

2004年10月第100万块就诞生了——还是DiamondMax Plus 8

迈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开幕留念……难道在被希捷收购之前,这里只生产DiamondMax Plus 8?

除硬盘外,苏州工厂也生产HSA,并将在今年开展磁头万向节(HGA)的制造业务,但不会引入PCB。苏州工厂不仅能够分担无锡工厂的任务,亦可在生产硬盘的过程中采用无锡工厂制造的PCB和HSA,甚至互补对方所需,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整合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