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一年多,ApplePay国内地位尴尬

  据科技网站TechCrunch报道,虽然起步稍显缓慢,但ApplePay在美国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而苹果在中国却没能复制同样的神话,ApplePay的地位无比尴尬。BostonRetailPartners的数据显示,ApplePay在美国已经覆盖了36%的商家,它也顺势成了美国用户最广泛使用的移动支付方式。不过,在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ApplePay早已被挤到了边缘。

  去年2月18日,ApplePay气势汹汹的杀入中国市场,首日便狂揽3000万绑卡用户,不过一年之后再看现在的市场,ApplePay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面前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市场研究公司Analysys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别拿下了50.42%和38.12%的市场份额,两款服务接近90%的占有率让其他公司连汤都喝不到了。最为尴尬的是,即使是在争夺剩下10%市场的战斗中,苹果也没占到便宜,它甚至连前十都没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美国一帆风顺的ApplePay到底遭遇什么?以至于在中国水土不服成这样?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几点原因。

  二维码统治一切

  从技术角度来看,ApplePay使用的NFC技术相对于二维码有多项优势,在方便和安全性上更是碾压的存在。不过,扫描二维码在中国却成了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而且深深根植在用户的日常习惯中,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就很难改变了。

  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上吃二维码亏的并不只是ApplePay,就连银联都感觉压力山大,去年它们不得不推出了自己的二维码解决方案,而此前银联是坚定的NFC方案拥护者,它们一直在联合华为、小米和苹果在国内推动NFC的普及。

  此外,NFC所需要的POS终端机价格不便宜,是这种支付方式普及的拦路虎。对于财大气粗的商超集团来说,支持NFC的POS是家常便饭,但对于街头巷尾的零售小店,还是二维码来的便宜实惠。

  开放和封闭之争

  作为第三方支付服务,阿里巴巴和微信支付都属于跨平台服务,无论iOS还是安卓用户都能便利实用,这样的优势在推广时是ApplePay无法比拟的。从用户数来看,支付宝达到了4.5亿,而只支持iPhone(iPhone6之后的机型)的ApplePay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量级,毕竟国内安卓用户才是大多数。

  线下存在感太低

  如果周末上街,你会发现商场甚至路边小店都挂起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标志,但ApplePay的可见度就要低得多,只有星巴克、家乐福和宜家等大型商超才有,而这些商场也同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推广上的力度也是苹果无法相比的,虽然补贴并非长久之计,但至少它能在短期内成功吸引大量消费者,而一旦消费习惯形成,用户就很难离开了。此外,阿里和腾讯在支付入口的抢占上也棋高一着,无论打车、买地铁票我们都能用到,而在这些场景中,ApplePay根本就束手无策。如此巨大的差距,ApplePay如果能在中国崛起反而会显得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