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送宇航员上太空的私企,SpaceX如何创造历史
2020年2月14日,NASA表示,SpaceX公司将成为第一家向国际空间站运载宇航员的私人公司。这趟航行的唯一载具,是已经为NASA执行过多次任务的龙飞船(CrewDragon)。
2月18日,SpaceX宣布,计划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将最多四名个人付费的游客送上太空。SpaceX将同太空探险公司SpaceAdventures合作,这家公司已经运载过七名「太空旅客」来往地球和国际空间站。
这两条新闻的关联点即是:龙飞船CrewDragon。这艘由NASA提出需求的飞船,SpaceX自主研发的太空飞船。不仅将成为NASA宇航员的「指定座骑」,还将成为普通太空旅客的「出行工具」。
波音与SpaceX之间的太空竞赛2011年,美国政府中止航天飞机计划,此后美国一直依靠买俄罗斯联盟号的「船票」,完成在国际空间站上人员和货物的运输。近年来,俄罗斯「船票」的价格水涨船高,NASA购买联盟号一张「船票」的价格已达8500万美元(约合5.96亿元)。为了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情况,NASA开始积极和航天领域的私营企业合作。
2014年,波音公司和SpaceX同时接到来自NASA的一项任务:研制出可将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ISS)的火箭。NASA给了波音公司51亿美元,SpaceX公司31亿美元。波音公司推出了Starliner,SpaceX则拿出了龙飞船(CrewDragon)。
NASA像一个强硬但报酬丰厚的「甲方」,即提供了市场和竞争空间,也给出了对产品的高要求。
当时,绝大多数分析师都认为,波音将成为这场对决的赢家。五十一年前,「土星V号」载着人类首次登陆月球,它的一级承包商正是波音公司。波音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更深厚的积累,有着来自NASA更倾斜的资源,甚至在政府层面有着更多的话语权。
2019年4月20日,龙飞船测试版在例行测试中,发生爆炸。7月,SapceX发表事故分析报告,称未来将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爆炸性泄漏。砝码在向波音那边倾斜。但不曾想,波音公司的表现更加堪忧。
一个词概括波音公司的2019年:漏洞。2019年3月波音737坠机事件,掀开了737MAX机型的设计漏洞,停飞至今。被波音寄予厚望的新型客机777X在9月测试出现故障。2019年1月至11月仅交付345架飞机,不足2018年同期一半。全年下来,波音飞机交付量8年来首次被最大竞争对手空客公司反超。
到了飞船领域,在龙飞船事故报告都发表五个月后,波音研发的载人飞船Starliner在2019年12月的轨道飞行测试中,出现了几次软件上的重大故障,问题至今仍未正式解决。
硬件设计漏洞、软件运行故障,波音正处于品质和信任的双重危机。载人航天这种耗费大量资金、人力,关系着宇航员生命以及政府信誉的国家级项目,NASA绝不会想重蹈三十多年前挑战者号的覆辙。
反观SpaceX,在去年4月的测试失败后,龙飞船Demo-2所需的各部分硬件均已制造完毕、经过验收。在1月19日的安全性测试中,猎鹰9号在空中爆炸,龙飞船逃生系统成功地让假宇航员安全着陆。这是SpaceX正式实现载人航天前最后一个大型测试,它通过了。
「这项关键测试使得我们处在了时隔多年,用美国本土制造的火箭将美国宇航员送向太空的交接点。」NASA局长JimBridenstine在SpaceX测试成功后发推特写道。
太空旅行市场SpaceAdventures,如它的名字一样,这家致力把有一个太空梦想的普通人送上太空一轮游的公司,目前已经靠和NASA过去一样的途径:买俄罗斯联盟号火箭的座位,把七个人送上过太空。未来,SpaceAdventures也将会像NASA一样,只不过载具将换成SpaceX的龙飞船。每次旅程可运载四名旅客,每名旅客需前往美国进行数周训练后登舱,整趟旅程持续五天。
「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将为所有梦想者提供开创太空飞行的道路,我们很高兴与SpaceAdventures的团队合作。」SpaceX总裁兼首席运营官GwynneShotwell说道。
尽管目前没有具体日期,也不知道龙飞船的「船票」定价多少。SpaceX只是透露,有两名客户在2017年已经提前秘密付款预定了舱位。当时SpaceX表示,将会在2018年底完成太空旅行。显然,这个计划被推迟至今。SpaceX的首要任务,还是把美国宇航员送上太空。
尽管SpaceX将成为第一个送美国宇航员上太空的私营企业,但它可能不会成为第一家送普通人上太空的私营企业。
维珍集团董事长理查德·布兰森在2004年建立的维珍银河(VirginGalactic)、杰夫·贝索斯在2000年建立的蓝色起源(BlueOrigin)是除了SpaceX之外,目前风头最旺的两家太空旅行公司。它们都背靠着庞大资本和技术积累,多年来都专注在商业太空旅行这一领域。
维珍银河希望用可重复使用的技术,为客户提供太空旅行体验,比如零重力漂浮、从太空中看地球等。维珍航空的定价也并非遥不可及,大约一个舱位25万美元。此前,维珍银河表示,将在今年年底送首批旅客上太空,到2023年,太空旅行商业运营规模扩大,每年可以实现270次商务太空航班。
蓝色起源则既面向政府,又面向市场。它是NASA重返月球计划Artemis中十一家合作的私人公司之一,所研发的飞船和航天设备也更为专业,比如和NASA合作研发的月球着陆器BlueMoon。在2月18日,蓝色起源宣布,新火箭发动机工厂开工,可以独立着陆的新格伦号(NewGlenn)火箭计划于明年首飞。此前,贝索斯曾表示,蓝色起源计划在2021年实现商业载客。
作为为数不多公开上市的太空旅行公司,维珍银河自去年12月初上市以来,股价涨逾4倍,远远超出分析师给出的最高评级股价,这说明该股涨势不可持续。但维珍银河的爆发式增长,也说明了投资者们对商业航天领域乐观的愿景和热情。
上市后一路飙升的维珍银河|网页截屏
巨额投入和严苛标准下的国家级项目依旧在推进着,譬如美国重启的登月计划Artemis,旨在2024年「送一位美国女宇航员和美国男宇航员登陆月球」。同时,NASA选择开放资金及技术,和私有商业太空探索公司合作,这也推动了民营太空领域的发展,让太空旅行有了更快落地的可能。或许二十一世纪新的一个十年里,普通人依然不会踏上月球或火星,但他们有机会可以身处太空,漂浮在舱中,看到窗外的月球、地球和万千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