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到底有多挣钱?泡泡玛特一年营收超16亿元

  很难想象,有人会为了一款售价几十元、高度不过10厘米的塑料小人而彻夜不眠。为了买到心爱的款式,人们甚至愿意在二手市场上以近40倍的溢价求购。

  年轻人每年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购买盲盒,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提供的数据显示,有超过30万的用户在其平台上交易盲盒,每月发布的盲盒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0%,这还只是2018年的数据。

  其中,泡泡玛特旗下的Molly是最受欢迎的系列。某种意义上,正是Molly的出现,才拯救了这家公司。

  1

  盲盒到底到底有多挣钱?看看泡泡玛特的招股书你就知道了。

  过去3年,这家公司的营收以平均每年超过220%速度增加,一路从2017年的1.58亿元,飙升至2019年的16.83亿元。它的净利润,分别为156万、9952万及4.51亿元,2019年的净利润率达到了26.8%,毛利率高达64.8%。

  多家媒体的报道中,用“印钞机”来形容泡泡玛特。招股书中,这家公司自豪地表示,“我们是中国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

  它在全国拥有114家零售店及825家自动零售机,还在海外的21个国家及地区拥有19家经销商。有至少320万人注册了泡泡玛特的会员,其中,超过75%都是女性。中国的女孩们不仅一手将马云送上首富宝座,还顺带着把泡泡玛特送进了港交所的大门。

  但在2017年以前,泡泡玛特还深陷亏损境地。2014年,它的营收不到2000万,却亏了近300万元;2015年,营收增加近3倍,亏损额同样扩大到1598万,增加了5倍。2016年,它整整亏去了2889万,比过去两年的亏损加起来都要多。即便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之后,2016年亏损仍然为1233万。

  但在2017年之后,泡泡玛特就从年亏损千万元,扭转为净利润156万,并在之后两年迅猛增加。2019年,它的净利润是4.51亿元。

  市场普遍认为,是盲盒挽救了深陷亏损泥潭的泡泡玛特。这家公司早在2010就成立,主打的是综合型线下玩具集合店,用创始人王宁的话说,只是一个“杂货渠道商”,家居、数码、文具什么都卖。

  它们的第一家门店开在北京欧美汇。王宁在一次采访中回忆了创业初期的窘境。“我们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完全从零开始,邻居们最差的也是一些连锁的服装品牌”,而他们,“甚至连最初级的店员都很难招到”,购物中心们也不懂他们,不知名的小牌子,进入都很困难。

  但之后,它们从日本引进的一个潮玩SonnyAngle给了王宁启发。他在采访中说,单是这一款产品的销售额就能占到一个店面的30%。他动了心,“希望这样的产品多来几个”。

  从那之后,王宁开始下意识地在市面上寻找有潜力的IP品牌。2015年,他去香港,从设计师手中签下了Molly。

  次年,泡泡玛特推出Molly系列的首批盲盒,星座系列及运动系列,预售当天,700多元一套的Molly,4秒售罄。当时的报道称,不到2个月,Molly系列销售8万多个,销售额近500万。

  2017年,Molly系列贡献的营收占据泡泡玛特总营收的26.3%。2018年,提升至42.6%,凭借一己之力,贡献了泡泡玛特近半数的营收。

  2019年,Molly的贡献占比下降至27.4%,但仍然卖出了4.56亿元。以单个Molly盲盒售价59元计算,相当于卖出了773万个盲盒。

  2

  王宁拒绝将泡泡玛特的成功归结于盲盒。他在采访中称,我们不认为泡泡今天的成绩仅仅是因为盲盒这个载体。

  他认为,泡泡玛特的迅速壮大,核心要素还是IP本身。“我们的用户多数都是成年人,真正吸引他们的不只是拆盲盒所带来的惊喜感,更重要的还是盒子里面的东西。”换言之,IP所带给用户的情感联系,是促使他们源源不断购买盲盒的最终动力。

  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泡泡玛特一共运营了123个自有IP、22个独家IP以及51个非独家IP。

  但毫无疑问,Molly仍然是最重要的那一个。泡泡玛特在之后还推出了诸如PUCKY、Dimoo及theMonsters等IP品牌,但从招股书上看,除了PUCKY在2019年贡献收入占比达到了18.7%,其余的诸多IP尚未成气候。Dimoo及theMonsters营收占比分别为5.9%及6.4%。

  为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更多的IP品牌,泡泡玛特在全球和超过350艺术家保持了紧密联系,并通过授权或合作安排其与其中的25位开展合作。此外,他们内部还拥有一支91名设计师组成的内部创意设计团队。

  王宁在采访中将Molly比作周杰伦,“不是花钱能再造出来的”,他将其视之为泡泡玛特的壁垒之一。但同时,这也是他们的隐忧之一——过于依赖单一IP。招股书中,泡泡玛特也将IP的市场吸引力列为风险因素之一。

  在王宁看来,基于泡泡玛特在整个潮玩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他们可以吸引到行业中的顶尖艺术家,“随着这种江湖地位形成,第一阵营的艺术家一定是来找我们合作的”。

  为了加强自己在潮玩市场的影响力,泡泡玛特每年都会在北京及上海举办盛大的潮流玩具展。泡泡玛特在招股书中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照参观人次计,他们的举办的潮玩展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潮流玩具展。

  2019年,他们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潮玩展,吸引了14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270位艺术家参与,超过200个潮流玩具品牌参展,参观人次超过10万名。此外,他们还拥有线上的粉丝社区“葩趣”,可以帮助用户获取潮流玩具文化资讯和最新消息,以增强用户粘性。

  不过,就在今年2月,泡泡玛特旗下的AYLA动物时装系列被曝抄袭DollChateau出品的某系列产品,甚至其实际发行版较展会展示版本品质也有所下滑。在B站上,关于控诉泡泡玛特该系列抄袭的视频《中国最恶心的公司,一夜因抄袭获利200w》的播放量已经超过80万。

  3

  招股书中,泡泡玛特称自己是中国潮流玩具文化的开拓者和主要推广者。盲盒只是这家公司打开增长引擎的第一步,它更看重的是潮玩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给出的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全球潮流玩具市场的市场规模以平均每年22.8%的增加。2015年,该市场规模仅为87亿美元,2019年就达到了198亿美元。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442亿美元。

  中国的潮流玩具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其增速远远高于全球市场。报告称,2015年至2019年中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4.6%,预计2024年将达到763亿元。

  从潮玩受众群体来看,超过95%的消费者年龄在15岁至40岁之间。63%拥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

  但整个潮玩市场仍处于较为分散状态,报告列举的中国前五大潮流玩具零售商仅占据整个市场20%的市场份额。其中,泡泡玛特是第一大厂商,市场份额为8.5%。其余4家市场份额分别为7.7%、3.3%、1.7%及1.6%。

  单轮潮流市场的想象力或许还太过狭小。一次采访中,王宁称,也许再给他们5年时间,泡泡玛特会成为国内最像迪士尼的一家公司。他认为,泡泡玛特的很多IP形象不仅仅可以做玩具,也许还能用到其他的内容形式上。他们已经开始了尝试,与伊利合作推出了基于Molly的乳制品。

  投资机构更早地看到了潮玩背后的巨大市场。过去10年,泡泡玛特一共完成了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启赋资本、墨池山创投、黑蚁资本等。2017年,它短暂地登陆新三板上市,仅2年后便退出新三板。有消息称,这是泡泡玛特在为赴港上市做准备。

  招股书显示,王宁是泡泡玛特的第一大股东,拥有56.33%的股份。SequoiaCapitalChina(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持股4.96%,为第一大机构股东。

  临近港股IPO之前,华兴新经济基金及正心谷创新资本紧急向它投了超1亿美元的战略融资,是泡泡玛特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融资。招股书显示,华兴资本持有1.98%的股份,正心谷持有3.5%的股份。部分老股东则先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