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与微软,勇士与恶龙的身份互换?

  近日,微软宣布开源轻量级服务网格(ServiceMesh)项目OpenServiceMesh(OSM),并强调将在第一时间把该项目捐赠给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

  而就在上个月,谷歌违反与IBM之间的协议,拒绝将旗下著名的开源服务网格项目Istio捐给CNCF,并自建新组织转移了Istio等项目的商标所有权,遭到开源界的一致抗议。

  相较之下,微软强调要捐赠OSM的举动确实耐人寻味。

  OSM与Istio的区别

  8月6日,微软宣布开源一个基于Envoy代理的轻量级服务网格项目OSM。据微软云服务平台Azure产品总监GabeMonroy介绍,OSM被设计为服务网格统一接口标准SMI的实现,同时采用Envoy作为代理和总线。

  被问到OSM与Istio有何区别时,Gabe表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OSM更加轻量。“我们的许多客户都在尝试使用Istio,但从AKS(AzureK8s服务)的支持队列中我们看到,很多用户都在使用Istio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Gabe认为,Istio本身的复杂度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用户开发人员学习的负担。“Istio的设计理念是试图整合整个Envoy生态系统,这就产生了大量复杂的API。但大多数使用ServiceMesh的用户其实只关注三件事:服务之间的安全通信、智能路由以及服务之间的自动监控。Istio的一些复杂功能在很多时候都用不上。事实上,这些不必要的复杂性还提高了容器集群出故障的概率。”

  而OSM虽然被称为轻量级,但并不意味着它缺乏能力。Gebe表示,OSM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只保留了用户最需要的部分API。“我们希望OSM简单易懂(相比Istio),这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一些高级功能的可访问性。我们通过为原生EnvoyAPI创建一个bail-out机制来启用这些高级功能,而不是在API层面做更多文章。”

  服务网格统一接口标准SMI

  Gebe提到的SMI是微软在去年提出的ServiceMeshInterface的简称。

  2019年5月,在由CNCF主办的KubeCon2019峰会上,微软联合CNCF推出运行于K8s之上的服务网格规范ServiceMeshInterface(简称SMI),定义了一组描述能力很有限的对象,用于进行服务网格的控制,旨在为现有和未来不同厂商的服务网格产品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SMI的出现让轻量级的服务网格产品成为主流趋势,CNCF官方项目Linkerd就是一款基于SMI实现的轻量级服务网格产品。

  SMI对服务网格中的流量规范、访问控制、流量拆分、流量监控四大模块定义了API标准,避免了市场碎片化,也让新晋厂商拥有加入ServiceMesh生态建设的兼容能力。

  当时,加入该标准的厂商包含了很多知名开源公司和CNCF基金会成员,包括RedHat、VMware、微软、Canonical、Docker等,但作为CNCF创始成员的谷歌却并不在列,令人感到惊讶。要知道,谷歌维护着当时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ServiceMesh产品Istio。

  似乎从这时候起,谷歌就打算不和大家一起玩了。

  屠龙勇士终成恶龙?

  从云计算技术基础“三大论文”、浏览器内核Chromium、Andorid系统,再到如今一统云原生基础设施建设的Kubernetes,一直以来,谷歌都是开源领域的佼佼者,推出了一个又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重量级开源项目。但近年来,谷歌面对开源社区的态度似乎正在产生微妙的变化。

  去年10月,在谷歌公开的一份高层战略报告中,谷歌产品经理兼Knative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DonnaMalayeri明确表示Knative项目(基于Kubernetes与Istio的Serverless架构)将不会捐赠给任何基金会。这一决定在当时也引来了许多业内人士的不满。VMWare首席工程师JoeBeda与微软工程师BrendanBurns(前谷歌Kubernetes首席工程师)等人都对这一消息表示失望。

  而就在上个月,谷歌违反与IBM共同开发Istio项目时达成的协议,拒绝将Istio捐赠给中立的CNCF,转而将包括Istio在内的旗下3个重要开源项目的商标权转移至一个由谷歌高层创建的新组织中。此举也引发了IBM、Oracle、CNCF、Istio社区等相关生态参与者的不满,各方代表都下场公开指责谷歌违反了开源社区开放治理的精神。

  我们曾分析过,谷歌近年来在开源领域的保守举动或许更多的是迫于市场压力。根据调研机构Synergy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0年Q1全球云服务市场中,谷歌云的市场占比仅为8%,远远落后于AWS与微软Azure。而出自谷歌之手的Kubernetes作为全球云基础设施建设的事实标准,不仅没有给谷歌带来相应的收益,反而让竞争对手赚得盆满钵满。

  谷歌现在之所以要将Istio等重要开源项目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似乎就是不希望重蹈完全中立开放的Kubernetes被竞争对手吸血的覆辙。

  进击开源的微软

  与谷歌在开源领域的“大撤退”相反,曾经的“封闭大魔王”微软近年来则在大举进击开源。

  2001年,时任微软CEOSteveBallmer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反开源口号:“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Linux就是无可救药的毒瘤。”

  而13年后,微软的新任CEOSatyaNadella在上任时却公开表达了微软对Linux和开源的“爱意”。尽管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微软的新营销手段,但微软之后的举动都证明了其确实在开源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自新CEO上任以来,微软先后开源了旗下包括.NET在内的重要项目,推出免费且开源的VisualStudioCode,将旗下产品全面支持Linux跨平台运行,陆续加入或参与建立各种开源组织等。2016年,微软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为开源社区贡献代码最多的公司。2018年,微软斥资75亿美元收购GitHub,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开源界的地位。

  当然,微软拥抱开源的举措也确实收获了成效。在2019年StackOverflow年度开发者调查报告中,微软的VSCode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开发平台,Facebook官方宣布VSCode成为内部默认开发环境,非常大比例的谷歌工程师也开始使用VSCode。微软围绕VSCode打造的一系列开源工具链也成为全球开发者市场的最大赢家。

  尝到开源甜头的微软也在云原生领域发力。2017年,微软以铂金会员的身份加入CNCF,成为Kubernetes生态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微软旗下云服务商Azure也顺势推出基于Kubernetes的AKS业务,成为全球第二大混合云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超越了Kubernetes的创建者谷歌。

  如今,看到谷歌对Istio的专制造成的市场动摇,微软又果断推出OSM,试图进军ServiceMesh市场分一杯羹。

  身份互换

  谷歌越来越封闭,微软越来越开放?这事搁十年前绝对让人难以置信,但如今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评论认为,谷歌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选择背弃亲手扶植的CNCF,不惜违反协议也要将Istio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微软同样也是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选择拥抱CNCF,推出OSM以抢占Istio的市场份额。

  也许事实就是这样,无论是谷歌还是微软,对于这些商业公司来说,没有永恒的立场,只有永恒的利益。结合历史来看,这场身份互换的游戏,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下载YPS行业门户系统APP,分享赚金币换豪礼

  相关文章

  关键词:微软

  微软从商店中删除了非官方的Chromium浏览器微软SurfaceDuo最新图像曝光:预装谷歌全家桶乱拳打死老师傅?新版Edge真比Chrome更好用吗微软:Win10推送的Chromium版Edge安装后,无法卸载没有动态磁贴,微软SurfaceDuo将支持安卓小部件“轻量级”Istio:微软开源基于Envoy的服务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