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胜杰的师承,正是相声艺术传承创新的一面镜子
来源:
YPS数据挖掘大师
2018-09-29
浏览:
391
字号:T|T
摘要:作者:封寿炎9月28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师胜杰病逝。在对师胜杰生平的回顾报道中,除了在相声领域的艺术成就之外,他的师承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关注点。老一辈人津津乐道于师胜杰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年轻相声爱好者则更关注他是青年相声演员李菁的师傅,以及他与嘻哈包袱铺之间的渊源。从侯宝林到师胜杰,再到李菁和嘻哈包袱铺,相声艺术在一脉相承的同时,也不断经历着转型和创新。相声起于市井,是一门…
作者:封寿炎
9月28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师胜杰病逝。在对师胜杰生平的回顾报道中,除了在相声领域的艺术成就之外,他的师承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关注点。
老一辈人津津乐道于师胜杰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年轻相声爱好者则更关注他是青年相声演员李菁的师傅,以及他与嘻哈包袱铺之间的渊源。从侯宝林到师胜杰,再到李菁和嘻哈包袱铺,相声艺术在一脉相承的同时,也不断经历着转型和创新。
相声起于市井,是一门草根艺术。它在说学逗唱之间揭人性之晦暗,刺庙堂之儇薄,深受底层民众喜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侯宝林在学艺之初,就曾在北京天桥跟着师父“撂地”。这一时期的相声艺术发乎民间、呼应草根,因此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人事更迭,岁月流变,以相声为代表的传统曲艺,也从“撂地”“上堂会”到茶园,再到剧场。相声艺人也从江湖艺人转变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经过对艺术源流、规律、技巧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相声艺术日渐工整,逐步完成了经典化、殿堂化过程。
据说,师胜杰第一次表演相声时候,他父亲流下了眼泪。因为在旧社会,说相声属于下九流,备受歧视压迫,他不愿意让儿子子承父业,再干这一行,所以难过落泪。然而,时过境迁,在侯宝林等老一辈艺术家开创的相声艺术全盛时代,相声艺人成为德高望重的人民艺术家,拥有很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经典化、殿堂化对于相声艺术的深远影响,其利弊两面恐怕都要经受更多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是,无论相声的艺术形式和表演场所如何变迁,无论相声艺人的地位和名望如何起伏浮沉,一个可以确定的规律都是,当相声贴近群众,表达群众心声的时候,它就受到群众的欢迎,在艺术上也会走向繁盛。反之,当它远离群众,甚至发出与群众心声相背的声音,那么无论它获得多么尊荣的声誉和地位,群众都会疏远它、抛弃它。
关于
师胜杰的师承,正是相声艺术传承创新的一面镜子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