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类综艺有哪些局限?
来源:
YPS数据挖掘大师
2018-09-30
浏览:
282
字号:T|T
摘要:今年,国内综艺有了一种热门形式——演播室观察,即第一现场户外真人秀+第二现场演播室观察谈话的综艺模式。比如《我家那小子》《心动的信号》《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观察类综艺包含了明星对亲情、爱情、家庭等生活的记录,同时又加入了演播室的观察、交流,一方面满足了观众对于明星日常生活的窥探欲;另一方面,节目通过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展示、探讨,增强了观众对自我生活的观照,更容易产生共鸣。若被观察者在节目…
今年,国内综艺有了一种热门形式——演播室观察,即第一现场户外真人秀+第二现场演播室观察谈话的综艺模式。比如《我家那小子》《心动的信号》《妻子的浪漫旅行》等。
观察类综艺包含了明星对亲情、爱情、家庭等生活的记录,同时又加入了演播室的观察、交流,一方面满足了观众对于明星日常生活的窥探欲;另一方面,节目通过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展示、探讨,增强了观众对自我生活的观照,更容易产生共鸣。若被观察者在节目中再多一些收获和成长,与观众的联系则变得更加紧密。
这种模式无疑丰富了当下国内的综艺节目类型,但目前观察室的加入,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观众的关注点在明星身上
观察室的素人依旧充当道具功能
为什么说观察室的设定存在不足,要追溯到此类节目的起源。
观察类综艺起源于韩国,此类节目的初衷就是将艺人的生活作为观察的看点,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
最早的观察类综艺是2013年的《我独自生活》,节目中邀请了多位韩国人气偶像在第一现场展现私人生活,主持人团队在演播室围观。嘉宾们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私下生活的另一面,让观众大吃一惊。如Bigbang成员太阳的高腰裤,东方神起队长郑允浩的尬歌尬舞等。
在节目中,最吸引观众的是明星的私生活,观察室团队的功能是站在观众的视角讨论、引导话题。
对普通人而言,能够近距离观察明星的生活状态,满足了好奇心;于粉丝而言,则是走近、了解偶像的绝佳机会,是莫大的福利;对于明星,也是他们抛开角色,在生活中重新树立人设,吸粉的好机会。
时间拉回到当下,最近国内热播的观察类综艺《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节目,尽管观察室发挥的作用明显了,但明星始终是最大的卖点。
比如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节目形式发生了变化,被观察者的丈夫团组成第二观察室,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素人“懂事会”组成第三观察室,意味增加多方视角。但截止目前,热点话题基本都出自明星团成员,素人“懂事会”不仅在节目中出现的镜头少,而且发挥不了明显的作用,有的“懂事会”成员甚至很少发言,尤其是男性。
很多观众都认为这个环节是在“浪费时间”,看到有关“懂事会”讨论的部分会直接拉快进条。
第三观察室的设立,多少有些尴尬。